婴儿起名 | 产品取名 诸葛神签 | 公司测名 | 中华风水 百 家 姓 | 网络域名 | 个性网名 | 历史今天
公司起名 | 起英文名 个人测名 | 测英文名 | 测 八 字 阴 阳 历 | 姓名学堂 | 名字趣闻 | 现代命名
藏 头 诗 | 历史今天 查 名 人 | 经 纬 度 | 看 吉 日 粤语发音 | 字典频道 | 词典频道 成人改名
设计图章 | 贴    吧 找 同 名 | 查 生 日 | 公司查询 成语频道 | 诗词频道 | 谜语频道 现代命名
 
 
 综合分类 >>
   位置: 逸名网 >> 逸名资讯 >> 现代命名 >> 命理预测 >> 正文
周易与哲学(下)
2007-2-27 14:28:00  来源: 网络 

 

    1、大易纲纪

 

    下面从精神哲理的角度对一些大的才学勉强排列。其实,三教圣人同一个鼻孔出气。

    太极:《金刚经》、禅宗

    两仪(三才):《庄子》意在致一,犹在追溯太极途中。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老子》重点论天地人三才之道,阳以宗阴。

    四象(五行):《内经》论阴阳五行,主要是讲阴阳的化端。《楞严经》中含太极、五行、八卦之理。《易经》生人,《尚书》、《大学》、《中庸》长人,《论语》化人,《诗经》收人,《春秋》藏人。孟子以下,儒家几近失承。

八卦:文学,文以载道,为坤;兵法,战斗之事,为乾;等等。

以上简略言之。这个纲纪可以纪诸一切,刹中有尘,尘中又有刹(任何一点上又可如斯再分再纪),都是如来藏性。

 

言兵

    黄帝《内经》上有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太公兵法》一言以蔽胜败之本:得神势者昌,失神势者亡。不独兵机如此,万事万物也有同理。所谓神转不回,是为失道,跟佛家的心为物役,颠沛流离一个道理。兵为乾,乾者,神势之类。贵为主动,以及士气很关键等,都是乾之体现。得一之兵,独往独来,莫能制之。另外一方面,兵者,诡道也,乾之活跃要宗本于坤之密谋。阳宗于阴,得一之途。毛主席在井冈山时,留苏派讥其用《孙子兵法》。主席那时其实没看过,后来找了一本来看,扔在地上。主席是得一之人,其道行自己都可以著《孙子》了。观其用兵,完全暗合《孙膑兵法》。而《孙膑兵法》七十年代才出土重见天日。即便《孙子兵法》,文字浅显简约,但真懂的古往今来也不多,李靖言之甚详。李靖曰:千章万句,在致人而不致于人。太宗曰:在多方以误之。致人任势都是乾之主用,多方以误之则是宗坤。若不溯其大本,怎么会明白韩信背水一战之妙?否则徒诵空言,如马谡、赵括,岂敢背水而阵?这就是乾的妙用。也才会理解孙膑必攻不守大战略原则的由来。

 

论政

    《黄石公三略》经纬如下:上略是草创战争之时,人心在兵戈,求有所附丽,则以乾道主之,而收同人之用。中略是割据之时或者有外敌忧患之际,人心不稳,以悦欲为用,易反叛变乱,则以权变之巽道主之,而收中孚之用。下略是承平日久之时,人心安于现状,皆致役衣食之事,当以坎之防危行润泽之德政,而收比卦之用。知此者,方知为政之大本。不同时势政略完全不同。比如平定之后,各从所欲去了,还想如战时有同人合一之威,是不可能的。毛主席搞文革等以为可以通志于众,象当年千军万马用命一样,没想到当年英雄都已得志欢悦而师老,一般的则打起个人算盘来了,小人则乘机以毁折遂欲为快,那样搞当然反启祸乱。

 

说文

    文以载道。在社会功用方面,文以附众,武以威敌。文就是八卦中的坤,为载附,为厚道,为奉从等。诗之教也,温柔敦厚。又有言:其文章温文深婉者,必为天下雄才。都是坤德的体现。传世之文一般都是含蓄、余味无穷的。即使锋利之文也必有大感慨在其中。文贵有精神蕴籍,不然徒具形骸,这就是坤中要有乾主的缘故。坤者志生,绝然不同于兵的杀机。好的文字有传神、驮气、帅势三种风范,取法于三才。在修辞上有赋比兴与之对应。作文方法也有三种:一是一气呵成,犹如天工,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酒醒后无法比拟,这是无为而得一,犹如坤之体;二是灵犀层涌,接续而成,犹如胸有成竹,见于笔下,这是坤之德生,坤之用也;下等是谋篇布局而成,已经是有为的用坤之形了。在句法上有短长、骈散等五类,章法上有转承、呼应等五法,暗合五行相生的道理。看看《赤壁赋》等文章在结束时的写法,或者飚扬一笔而转轻灵,或者嘎然而止以收无尽之意,等等,都是取法五行相生之义。在文体上,诗、赋、文章、词曲、小说的代谢变化,也是五行的变换。词曲以意境见长,合于金德之审平。小说以人物刻画和情节见长,合于水德之静顺;要是刻画不足,情节死板,则为涸流,不能活灵活现;太过则为流衍,成为泛滥之作了。文章为坤,必然走向大众化,也必然为社会所用,也会顺应时代潮流,表征时代气息。这就同古人闻音乐而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吉凶一个道理。唐朝之文气象雄阔庄严,国势和文运也鼎盛。明清之文毫无生气,反映了文明在理学中剥落鬼哭之状。五四运动是一阳来复之兆,预示了新中国的诞生。现在文坛靡靡之风盛行,散欲而无神是现在的风格。过一两世,人们会把其中绝大多数文章当垃圾看了。如此等等,都是坤的体现。文人无行,则是坤若不能进德则为邪淫之类。

 

    2孙子兵法浅谈

 

《孙子》虽然言简意赅,真正能领会其精髓的不多,知其所以然的就更少了。它也不是凭空写出来的,前有黄帝、太公之书为烛照,后有周礼以及春秋时期的阴阳学术为滋润,才有了这部旷世名著的出现。我打算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就大小两点略谈一下。不过,若非通于幽明者,知之无益。

1.《孙子》中凡是分划为五类的都是用的五行思想,简单而又全备,故而后世不能增削之。举一个例子,如《用间篇》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可以这样看:乡间以关系亲近,配木之和义;内间打入内部,配火之明义;反间敌友混淆,配土之化义;死间诳陷敌人,配金之刑义;生间侦察之事,配水之润义。为何最重反间?因为土寄中宫而王四季,故而反间为枢纽,四间因其而能活用。再举一个例子,知胜有五,分别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此为立本,合德于木;识众寡之用者胜,此为明度,合德于火;上下同欲者胜,此为一众,合德于土;以虞待不虞者胜,此为慎严,合德于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为信顺,合德于水。

2.《孙子》的每一篇都不散乱,都有一个完整的思想,如果断章取义,逊色不少。十三篇又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大架构。

A 始计篇  不光要计较五事,且要根据之画策布势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思路。此为庙算,为太极。

B.作战篇   讲了用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则,不然阴阳消长形势反变。若思过半,就理解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了。此为大则,为阴阳持枢。

C.谋攻篇   以谋攻为先,还说了将的谋机受制于君的三种情况。此为核心思想,一切以三才中的为主。

D.军形篇   立于不败待敌之可胜。此为形,合于有守之木德。

E兵势篇    变势、用势、任势的奇正之术。此为势,合于明略之火德。

F虚实篇   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主,形人而我无形为手段,得虚实之用。此为

   最重要的方略,犹如土法天地而转物,寄中宫而王四季。

G.军争篇    以迂直之计争利害,以及治气力等,皆为权,合于肃治之金德。

H.九变篇    以变化之道济之。如果将是偏德之人,就难九变而有五危。此为

   变,合于润顺之水德。

 

散而为五,合则为一,五篇相辅相成。

以上是兵道的范畴,通之者可以为统帅。《孙子》后半部分就开始谈具体的一些方面了,通之者可以为战将。天地草木等都是兵,在人运用。

 

I.行军篇   行军、相敌、教众是一个整体,皆为自助之机。木德。

J.地形篇   先言六种地形之制,继言六种兵败之状,孙子之意深矣。地形者

   兵之助。升明之道,火德

K.九地篇  言不同的地势与兵政的关系。静幽之道,健勇之用,土德。

L.火攻篇  先言五火之变,继言审慎之心方可得物之助。审平之道,金德。

M.用间篇  得阴人之助,为三军恃动之本。微秘之道,水德。

 

   以上孙子虽然没有直接就智信仁勇严的将德而论,看上去每篇内容有点形散,其实却是不言之教。

《孙子兵法》以高深的阴阳五行大道作为其中暗藏的纲纪,只在我们能够理解运用的范畴里进行表述,因此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永远不朽。

 

 

    3、序卦原理

 

    周易序卦具体地表示了事物发展曲折反复的螺旋上升规律。孔子从普通的人事上比拟了一下。比如明夷--家人--睽--蹇。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

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一个人无法舒展,受了重挫,就会寻求支持和帮助,老是依赖别人帮助,当支持难以为继或者生厌时双方就会不高兴,脸色就不好看。这样既依赖之又靠不住了,当然会发生困难。这只是拿世俗的人事来比喻。那么,为何事物的根本发展演变都依从这个大序呢?庄子言: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若有真宰焉,而不得其朕(征兆之意)。孔子在系辞中说: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就是说不动则看自己在序卦中的位置,而知其后的变趋;若心有所欲动则看卦中相应的爻变而玩味之。这种不动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久处在卦局中则必然潜移默化入序卦的下一个卦局。

    序卦中有两种变化,一种是颠倒过来,如果颠倒后一样,则全部阴阳互变,在卦序中的奇数位置。一种是延伸变化,好像没有章法,在卦序中的偶数位置。那么这个颠倒反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卦象实际上是三才构成的文章在太极道体上的映象。天旋地转,阴阳往复是大自然的规律,一转之后映示在道体上就不同了。这就象是事物的质变,翻天覆地的倒转跃变。那么那个延伸发展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在这里要引入的概念。犹如太乙、王者、军中的主帅、人的精神等等。变化发生了,生活多姿多彩,生生不息,我们却觉得自然而然,并没有受的操纵,这就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天德。让我们来看看变化与的关系。甲久在坤卦中不变动,则为艮止在中,载德神将来舍,按洛书次序该变为震,作为屯卦的内机。而坤对甲而言则是陷之,维持惯性作为屯卦的外势。甲久处蒙卦中,则为悦言为兑,小孩子欢乐好奇,按洛书要变为乾,作为下一卦需卦的内机,而蒙也是陷甲不用的,为坎,作为需卦的外势。一直如斯到离卦。甲在纯离中可以长久不变,所谓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昭旷。天人即在此中安身。但离为附丽,如果心有著相,不在空明,则将有感而演周易下经一段风流韵事了。甲久处离卦中不变动,心著相附丽于外物,则为物所坎陷,当变为艮。离卦常显现甲之能,犹如甲妙万物而为言,故为兑之。于是合起来变为咸卦。咸者,感也。上经甲运乾坤而成坎离(水火),以否泰为枢纽;下经甲辅坎离而成既济未济,以损益为权衡。所谓精气为物,犹如水火之在人身。这个能变动的甲就是游魂为变。变到未济卦又往哪里去?如果到未济再也不变动了,则水火(阴阳)离决,这个事物就要解体了,则必须爻变,又开始新的轮回。综上所述,一个势态久了,就习以为常,即我们的心就被其同化入局了,所谓心为形役。甲役入后又在形局中变动,形局的惯性又在制约这种变化,于是自然形成了事物延伸渐变的量变过程。这也是佛家所说的相由心生,心易为物所拘之理。以悲观角度看,心就在此中颠沛流离;从乐观角度看,则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之美。甲若被物转则自然在这种生长老死的变化规律中。若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以上简略而言序卦的原理,因为道的反复与太乙在八宫的巡行带来了万象生生不息之美好,就象一曲美丽的音乐。庄子云:天籁者,咸其自取,怒(发动之意)者其谁耶?一切自然而变,哪里有上帝的迹象?

 

 

   

    4、易学流派

 

    为了使大家对易学的情况有所了解,我翻了一下几部代表性的作品,分述如下:

   《周易参同契》敷演人身合天地造化之妙用,以人身为炉鼎,效法和同步天地的运化,意在成为神仙。流弊所及,炼丹服气之辈层出不穷。吕洞宾天纵之资,最后全抛弃了这类搬气导引之术。如果健身养生,则太极拳、形意拳及易筋经等都是宝贵遗产,可以修习。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器宇中正,神气就油然而生,再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使其调和,自然四肢百骸皆得滋养。人既然是造化赋形,就当浩然与溟滓同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所以生死来去都是自然法则,不要妄想修炼成果,一切形气之类的东西都是会毁坏的。阴阳和合则生,阴阳离决则死。能主宰阴阳的东西,不是搬运之术能够奈何的。现在的气功有些邪得厉害,象法轮功的动作法式简直就是催命的。即使人看起来精神一点,也是因其催发人身的元气库藏,败家子。不要再搞这些鬼名堂了,《楞严经》就警戒了那些妄图盗取化元,玩气玩神通之人。

   《易林》是焦延寿所创,裁变易体用于占算。把每一个卦及其可变成其他六十三卦的象都自己写了辞,与周易之辞大不一样,实际上运用的还是周易,而视角和起卦方式不同。周易之辞是就人事物理而言的,而《易林》与黄帝《内经》息息相关,是就精神气运、天地之政一类着眼,应象于人事与灾异祥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京房在这个基础上又创游魂归魂九种变化,都是用于占卜的。管珞以此知器知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机一类。后世的相面算命等大多是其流衍。天机不可泄漏,知者有殃,所以京房、管珞毕竟不得善终。所以这类书是当藏之深山的。

   《皇极经世》非常高妙,推步天人国运历历不爽。所谓先天之学也。以阴阳消长之数为宗,所用还是周易,只是序卦及运行方式不一样了。前面讲过了序卦的根本是的变运,犹如神明相于人事的定势。先天则是经纬天地的,犹如天心的消息。换句话说,先天推步的是后天其本体的运变。天心是经纬人的精神之类的运行的。拿天下而言,则的变化就应象在国运或国君身上。邵雍把数吃透了,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把六十四卦方圆图排出来,借天象与国运变化而言之,实为奇才。我国古代象《推背图》的作者等未卜先知之人,都在这里有成就,属于天人之学。我不主张大家在这里去耗尽自己的才智,陷入唯心玄虚的泥潭。学以致用,借鉴启发就可以了。

   《河洛理数》估计是弟子托名邵雍所作,在算命方面算是一部扛鼎之作了。根据人的生辰八字而知一个人的禀赋、性格、富贵等。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命运虽然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归根结底是内因。内因的根本就是性格才德等。所谓冬至子之半,一阳方动,而见天心,一个人出生那一刻,也是由其禀赋感应而大动的,因而可见其心性及造化之赞否。移山易,移本性难,这个本性的元堂基本决定了其后的吉凶休咎和大致变化轨迹。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乐天知命,是君子的修养。命运能不能改?能改。先改造自己的心性德行。即使好命,骄奢淫逸乱来也玩完。能不能趋吉避凶?能。同样的爻辞,可以君子吉,小人凶或者居贞则吉之类。能不能逃脱命运的轨定?能。若是参禅悟道者,其心游于太极,则一定的卦爻又何足以捕之?大家要记住:天地大,人亦大。是与命运抗争,还是顺应命运,全在于人。天地只是给你赋性而不为主宰。强者改造命运,智者顺应命运,而这个智勇本身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纵观孔圣以后二千多年来,真正通达易道的凤毛麟角。很多学者,如朱熹之流,牵强附会,胡乱联系,把一本简易的易经变成了天书。易之教也,洁净精微,其弊也贼;所有种种弊端,包括很多学者的著述,一个字全概括了。当今及古代还有许多易经方面的著作,大抵不足一观,多数都是错误百出的。易经文辞在当时本来就是白话,现在看去同样是通俗简练的。若有字词方面的困难,可以找本现代人的著作参考一下,但也有不少谬误,在人自辨。大家宜各自用心领会易辞所指,不要贪便捷被一些书牵着鼻子走。舍我灵龟,观尔朵颐,凶

 

 

    5、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意义简介

 

    各位家长、老师、各位来宾:

    你们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向大家说明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我想,大家初次接触这个题目,心中都有个大问号。就象一首诗描写的情景: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一大群孩子在那里死记硬背。经典的含义孩子根本就不懂,非要逼他们囫囵吞枣。这不是硬拿棍子往孩子口里塞吗?这个办法也太笨拙了,能有什么用,还耽误孩子学功课。

    在这里我念一封信的几段,请大家听听一位老师的心声:

    钟积成,马来西亚全国华校教师总会幼教组主任

    西班牙有句名言:「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打从初二那年我就对之熟记,至今叫我一生受用不尽。它警戒我务必虚怀若谷,切忌妄自尊大。

  然而,在儿童古典文化导读(简称「儿童读经」)这件大事上,我又摔了跤,以至于两年前它就擦身而过,与我结不上缘。

  当时朋友满腔热情地向我推介,还送了我一些读经材料。我以自己一点皮毛学识,便想当然地断言;「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理解四书五经这些深奥的学问,去背诵它干么?最多也不过提高其机械记忆能力罢了。与其如此,倒不如让他们去背诵一些他们还能理解的优秀儿歌,不是一箭双鵰吗?」今天想来,真为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汗颜!许多不像我这般中毒已深,因而抱着空怀心态,老从零点出发的「无知」朋友,比「偏见」的我早几年起步,他们的孩子也多受了几年读经的恩惠。想到此,真愧对我幼儿园内和自已的孩子们。

    这位老师他意识到了什么呢?儿童诵经活动到底有什么意义?

    归纳起来,它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大巧若拙,最高明最巧妙的办法往往看上去很笨拙。二是蒙以养正,孩子在启蒙时期最适合培养他的人格。下面我具体汇报自己对这两点意义的心得领会,与大家分享。

 

大巧若拙

    先从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谈起。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几年去世了。他生前对我国语文教育成绩非常不满,他说他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学时教语文,学生的语文水平那么差,有的学生写的作文让人笑破肚皮,甚至连一些常见的字词意思都搞不懂。他怪罪于老师们没有尽心。实际上,吕先生不明白自己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之一。他提倡主语、谓语、宾语之类。一篇文章一拿出来就是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之类。好端端一篇文章,非要拆开了、揉碎了,告诉你这是肺部,这是肝脏,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意境、韵律之美和人文精神。据说毛主席当时就有意见:我们不懂这一套,还不是写出好文章来了?吕先生不以为然,这样教学可以让孩子的思维明明白白,句子怎么编、文章怎么编,蛮好呀!结果呢?适得其反!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偏见。儿童主要是感性思维,这种理性思维的灌输扼杀了他们的灵感、悟性和创造力。再看看那些白话文学的开山祖师们:施耐庵写了《水浒传》,曹雪芹写了《红楼梦》,都是流芳万世的白话文学经典之作。近代提倡白话文学的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人,他们的白话文学成就,也使今人无法望其项背。但这些先辈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谁也没有进过一天白话文的学堂。非常奇怪。根本不学那一套语法、文章解剖之类,反而语文好。使劲去学,语文竟然差得臭。我们都从学生阶段过来的,可能大家都碰到过一些学生,几乎没有看见他正经学过语文课,他的语文成绩却一直拔尖。大家可以去调查一下很多的成名作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觉得语文课没用,在小的时候有很多受家庭影响背诵了一些古诗文。从这些情况看来,这里面有大道理。语文教育根本不是目前这种搞法,是在误人子弟。

    根源在哪里呢?他们不懂得孩子实际上是很聪明的,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感知能力、领悟能力甚至比大人还强。如果把孩子当作傻子一样去教,用低劣的文章、低劣的语法之类喂给孩子,就会真的把孩子教成傻子。标准的大拙若巧!一上来就应该把最优秀的作品呈送给孩子去感触,去吸收营养。我们可能经常听到一些消息,某某神童下象棋、下围棋怎么怎么厉害,大人都不是对手。其实,这些孩子并非什么神童,也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只不过学习下棋激发出了他们的智能罢了。围棋就是我国古代舜帝发明给孩子开发智力的。下棋的战略战术还不高深吗?孩子学起来比大人还要快。前些天,电视播出有一个小孩不上学,才九岁就写书出版了。这是不是天方夜谭?如果你用简单而不累赘的方法自己教孩子,你的孩子能不能做到?同样能够!现在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我在小学三年级学了几篇古文,蛮有意思的寓言故事。当时班上还有两位同学同我竞争,比我学得更多。有一位还拿了一本《论语》在我面前炫耀。于是他的作文第一,我只能排第三。到了五年级,我们三个的作文就写得很不错了,很有灵气。在全镇作文竞赛上我们包囊了前三名。而且我还被揪进考场参加了全镇老师的会考,我的语文成绩第二名,数学成绩第一名。到了初一,一上来就要求写一篇作文,散文或者议论文。议论文从来没有接触过。结果我们写完后,语文老师对校长说:这几个学生我带不了,我还是回家教小学吧。他是刚从一所小学调上来的。于是学校把教初三的一位很厉害的教头调来教我们。他要求我们文笔要更漂亮,比如开头一首诗、结尾一首诗,运用什么什么写作技巧。我们以前写作文都是自发的,有好多是真情实感。现在就要整天钻空心思让词藻华丽,让文章布局别出心裁。写作文成了咬文嚼字的堆砌,一拿起笔就茫然,不知该从何下手。写起来全是花花肠子作怪,四不象都出来了。自己读起来还觉得蛮有味道,老师、父母越看越皱眉头。短短半年内,我们三个谁也不会写作文了,得80分都难了。父母很失望,我们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最怕写作文。到了初二,地区作文竞赛完毕,我妈妈一听题目,她就知道有戏。因为这个题目肯定能触发我童年的真情,能流眼泪的。果然,我得了一等奖。另外两位名落孙山。这是我作文生涯最后一次回光反照。从此我们的作文水平一落千丈,不行了。好在早就对文字建立了一种感觉,凭这点老本,我们从初中到大学几乎都再没有学习过语文,一上语文课就干别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那些语法、语意理解之类的东西一点即通。我们三个人从小本事就差不多,三人中有一个没有考上大学,可见我们也都是普通的素质。大学毕业后,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三个人聚在一起,都回过味来了,都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了,感慨万千。那种作文理念的弊端一直到大学还困扰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摆脱开来。为什么老师那么教竟会害了我们呢?这是什么道理?

    毛主席说:做学问的第一步功夫就是诗词歌赋。小而言之,古文有其特殊的语境语感在。一旦进去,那些通常的语意语法之类内容自然触类旁通。作文也不用告诉要带感情、用词要准确、不能够散乱等等,根本用不着什么教条。因为古文一般都字字达意含情,我们自然就会跟着下笔不敷衍。大而言之,古文有境界,让人直接感受其中的精神意趣,文心就会灵活自如。作文教学的高下有三种:最低级的是写作技巧辅导;再上面的是文思,文思兴旺能够产生技巧、章法;最高的是文心,有了文心文思就会踊跃。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下,所得只能是下下。拿写作技巧之类教人,绝不能得到技巧,只能得到技巧派生出来的东西,比如写写说明文一类有条理的文字。天资好的往往落到文字游戏的境地。从文思着眼才能得到文采章法之妙。若从文心着眼,那就是文章家的道路了。技巧写法之类只是文心的尘土污垢罢了。我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等著名文论都不屑一提。目前我国出名的一些作文老师也不过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文思罢了。在小学三年级超前读了一些古文,根本就不太懂,反而奠定了作文乃至人生的根基。这就是大巧若拙 

 

蒙以养正

    这个词出自《易经》,原文是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在启蒙教育的时候注意培养孩子的人格,就是把孩子往成为大器的路上领。一般人的性格在6岁到12岁就基本定型了。不在这个时候塑造孩子,往往悔之晚矣。十三、四岁以后,您就将痛心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儿童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品格。学习、功课之类其实很不紧要,就算从13岁追都来得及。

    怎样去培养孩子的人格呢?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一味激励和束缚孩子都有很大的弊端,甚至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教孩子诵读经典,是高明的办法,经典在孩子脑海里扎根后,无形中就成了孩子最好的导师。就这个诵读活动的本身而言,首先,它可以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定性和记忆力。其次,孩子在诵读过程中会自然形成温柔敦厚的性情。诗之教也,温柔敦厚,意思是说读诗会使人温柔敦厚。诗本身有韵律,加上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风格,自然就会同化孩子进入那种温文尔雅的感性氛围。这种同化作用真实有效。反之,就算你天天叮嘱、告诫孩子要温柔敦厚,效果也非常有限。这个活动直接的收效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间接收效就太大了。今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对人生会有感触,很多答案就藏在经典里。他一旦有所心得领悟后,就会经常尝试在经典里寻求答案,无形中就会形成反省自己、领悟世界的良好品格,同时也会从圣贤那里获得很多智慧。他将终生收益无穷。假如你望子成龙,那就应该及早送给孩子这颗龙珠。

    蒙以养正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蒙昧的状态有利于培养身心的正气。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各种黑白是非打破他们蒙昧的状态,那样有利于孩子涵养精气神。有些家长拔苗助长,小孩还没有几岁就百般灌输知识,结果神童遍地,长大了却没有几个真正有才能的,到了青年时代个个失去了上进的势头。我听过一些大学老师直言,现在的学子一届比一届明显不如,差距就象退潮一样看得见。累积起来,能够分明地感觉到现在的毕业生与以前的老毕业生简直不能相提并论。蒙以养正,在孩子很小时,关键是要养足他的精神、元气,才能立下一生的根基。早早发腾他,就不能饱满成熟。我们知道,东北的大米比四川的要香、要养人。因为四川勤耕的土地一年四季没有休养生息的时候,而东北的土地却能在冰冻中养足地气。儿童诵读经典,不求甚解,听任他自然去慢慢领悟,滋润身心,正是增养孩子正气的有效途径。

    有很多父母以前不知道这个核心问题,把力气用在旁枝末节上。有的督促孩子的功课太严格,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心理出现了畸变。心理危机目前已经出现在校园。这在过去是没有的现象。过去的人们读书压力、上进心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他们的人格、心理就不发生畸变呢?很简单,他们那时背诵的是警句和格言,还有经典、诗文中的正气为其提供力量。现在的孩子背诵的则是教条和俚语。如果不给他们好的东西背诵,他们就会背熟帅呆了酷毙了之类的东西,想不变坏都难。

 

    儿童诵读经典活动的两大现实意义就向大家介绍到这里。我国现在已经有上百万的孩子受益。台湾、香港、东南亚都在迅猛推广。这个活动是由南怀瑾先生、杨振宁先生等几十位学界名师共同倡导发起的,充分体现了上乘的教育智慧。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古代两千年教育实践进化而成的结晶。

    活动推广以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转变了观念,从怀疑到赞叹,成了积极的支持者。孩子参加活动后,记忆、理解、阅读、作文能力都有明显提高,气质也在潜移默化。我们收到的感谢信很多。读经的孩子不会变坏,我衷心祝福各位的子弟受益多多!

 

 



更多>>
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您发现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通知逸名网。
联系电话:027-82831088 82822002。
历史 发生的事

 
Copyrights © 2009 unam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逸名网 当前版本:V3.2
法律顾问: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 王煜 律师  
技术支持:武汉逸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027-82831088 82822002
ICP备案:鄂ICP备05015700号